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为什么 Superman 译为超人,而其他超级英雄的 man 都译为侠,如钢铁侠、蝙蝠侠?!

为什么 Superman 译为超人,而其他超级英雄的 man 都译为侠,如钢铁侠、蝙蝠侠?

时间:2024-05-05 16:24:35 来源:不龟手药网 作者:时尚 阅读:246次

为什么 Superman 译为超人,而其他超级英雄的 man 都译为侠,如钢铁侠、蝙蝠侠?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为什为侠,我以前还专门查资料研究过,译为英雄我结论是超人超级超人叫超人是直接有的,之后大家也没想过再改。都译在过去的钢铁翻译版本中,除了超人外的侠蝙超级英雄也有过侠意外的名字。比如;海王被翻译成传令兵;闪电侠叫红色闪电;神奇女侠被叫过神奇女郎、蝠侠奇迹女郎;绿灯侠翻译成绿色灯塔等等,为什为侠不过最搞笑的译为英雄还是蝙蝠侠,包括翻译过蝙蝠人、超人超级蝙蝠神探、都译蝙蝠骑士,钢铁最离谱的侠蝙是蝙蝠精。隔壁的蝠侠漫威也有过,钢铁侠是为什为侠钢铁人或铁皮人,蜘蛛侠还翻译成蜘蛛人过。我甚至还见过一个较早的翻译版本,把金刚狼翻译成狼人。下图是一张当年某杂志的截图,大家可以感觉一下。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前最普遍的观点认为,外国是没有直接一个词能对应中国的“侠”这字。有人考证过后认为,英语里最接近侠的单词应该是Knight-Errant。但这个词直接翻译过来应该浪人骑士或漫游者。从英语单词来说,英雄代号后加个“人”字,其实是最正确。后来为了区分,又约定俗成超级英雄后面带个“侠”,超级反派的英文名字后面带“人“。名字比较特殊的英雄和反派也会选择不加,比如钢骨、小丑、莱克·卢瑟等。

但一番对比下,就不难发现,超人显得更加特例。新中国后第一部引进的院线电影是1986年的《超人》,但这肯定不是超人一词最早的出处。再往前追溯,就会发现在解放前,当时老百姓就可以接触到一些美漫有关的书籍,而这些漫画和小说,就已经称超人为超人了。有趣的是,几乎同时期引进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却被改了名字。有资料显示,当时的官方定名应该是米奇老鼠和唐纳德鸭子,后来是为了顺口,简化成了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到了改革开放后,央视引进迪士尼动画时,就选用了这个浅显易懂的称呼。很多人以为这是央视编导想出来的,1993年开始播出的《我爱我家》里,就调侃过这件事,说这个名字不合理。

右向左

再往前推,会发现中国已知的古籍中,是没有超人这个词的。我们的古籍里只有圣人一词,指的是思想境界超越凡人思想家。换句话说,如楚霸王这种体魄远超常人的存在,与圣人一词是无缘的。所以超人一词,肯定是后来的新词。在往回找,我发现1933年超人诞生的11年前,也就是1921年,中国某杂志开始连载一部小说,而这部小说的名字就叫《超人》,作者是冰心。讲得是一个叫何彬的年轻人,从对铁石心肠,到全心全意帮助一个病人,改变对世界看法的故事。

虽然我实在查不出,这个书名是否影响到了,后来超人在中国后的命名。但这确实是目前,能找到和美国超人定名,最近的一个线索。也许当年,给超人定名的编辑看过冰心的《超人》,尤其是在看到“他又远超人类的力量,也有远超人类的勇敢和善良。”这些宣传的内容后,做出了这个决定。那么之后,定名的规则改了后,超人为什么没有变成超侠呢?

过去确实有人抠过这个字眼,不过抠的最多的,不是超人应该叫超侠,而是超人这个名字不对,因为这角色就不是人类,所以不应该叫人。当然对此反驳的意见也相当犀利,有人就精辟的回怼说,不叫超人,难道叫超级外星人吗?这场争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但并没引起多大风波。即使在当时,这些观点也不过被很多人,当成一个文化笑话。但当时的一些美漫创作者,却对这个问题认了真。超英漫画应该更多体现角色英雄的一面,还是更多得体现人性的一面的分歧,也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在弄明白超人为什么叫超人的问题时,我也尝试过很多其他角度。比如我试图从官方定名的流程,搞明白超人的名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首先发现的是,过去是没有如今这种商业化的官方定名流程的。这是由于,过去的纸质刊物、影视剧作品,主要面向单一的国家和地区传播。发行商没有组织翻译者之间统一口径,就会造成同一个角色有不同的称呼。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传播也变得更广泛和简单,发行商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会花大力气,按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构思并使用一样的字词。但还是和之前得出的结论一样,超人似乎就是个特例,他一直就这么被称呼。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刚开始出现超级英雄刊物时,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但是得翻译本中,超人自然还是叫超人,但蝙蝠侠忽然就开始被翻译成蝙蝠侠了。我们知道,《蝙蝠侠》的电影1989年就有了。这部电影在中国香港同年上映,中国大陆的观众是之后最早通过录像带观看的。于是我突发奇想,蝙蝠侠也许是从港澳台先定名的。最后发现也确实如此。

侠”这个词在那个年代流行起来,不就是从港澳台的武侠文化流行开始的吗?但搞懂了蝙蝠侠,还是无法确认超人的问题。按理来说受当时情况的影响,超人直接改名叫超侠,也是很可能的。直到后来我又发现了一个可能性,那就是我找到了我收藏的一本的《正义联盟》漫画的英文原刊物。我发现上面有些地方,并不都是用英文的蝙蝠侠,而是英文的蝙蝠骑士或哥谭骑士,但翻译本上却统一称其为蝙蝠侠。于是我终于有了一个大胆、但又很靠谱的想法,而这两本漫画,其实就是证据。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我的这本中文译本里,有个超级英雄被翻译成液体人或液体侠。多年来,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多几年后我又找到了一本同一期不同时代的年代的译本,上面写着我上面提到的传令兵,我才最终确定这个英雄其实是海王。海王的英文是Aquaman,前面的aqua的意思就是水或液体,所以翻译成液体人没有错。比较有意思的是,我的那本较晚的漫画上,没有更早那本上的错误,超人就是超人,蝙蝠侠就是蝙蝠侠,闪电侠、鹰侠的名字也都没错,但为什么只有海王的名字又错了呢?

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是会不断变化的,直到有一个词让绝大多数人接受并记住才会停止。超级英雄的代号从人到侠,应该就是这么个过程,很可能就是受武侠文化流行的影响。尽管过去的翻译和编辑没有电脑和手机,但他们显然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的。至于超人这个词,就是我提到的能被绝大多数人接受、记住和传播下去的词。如果这不足以解释超人为什么叫超人,我们不妨看看另一个超级英雄命名的演化过程,那就是美国队长的故事。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8年,中国就有了首批漫威影迷。美国队长的漫画从1941年开始,1944年有了首部影视剧,1948年有了首部电影,而这部电影被当时中国引进过。在宣传的影片时,有两个不同的名字——《无敌大探长》和《无敌大侦探》,而当时的报刊杂志上介绍这位超级英雄时,也用的并不是美国队长,而是美国上尉。

首先,英语里的上尉确实带有队长的意思,但同时上尉是个美国军衔,作为一个有军人身份的超级英雄,美国队长的诞生背景自然是为了二战招兵。到了二战结束前夕,也只有还拥护美国的人,还愿意继续推崇这个超级英雄了。在失去了最大的用途后,美国上尉也从故事层面上被冷冻了。直到后来,他又被发掘出新的作用,那就是带领复仇者战队。

在较早的私翻版本,和如今的一些官方版本上,都把美国队长翻译成美国上尉,美国队长其实也有,但是非常的少。直到MCU出现后,美国队长这个称呼才真正的流行起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词更便于传播。在很早以前译制的影视剧里,就已经出现把上尉翻译为队长的情况,原因就是上尉念出来拗口。这个称呼上的变化,也恰巧符合我上面总结的规律。那就是文化会为了更有效传播,而发生字词的演变。这种演变直到出现某个新字词,能让绝大多数人接受、记住并愿意继续传播下去,才会停止。

以上是我的观点,中意的话,记得点赞、点喜欢,欢迎关注、欢迎讨论,不喜也请勿喷。如今相当擅长拉黑喷子~

因为除了蝙蝠侠,其他以前都是叫人的,铁人,蜘蛛人,冰人,火人,蚁人,沙人,鳄鱼人。。。

而蝙蝠侠是因为他真不是蝙蝠,他只是打扮的像蝙蝠的侠客,所以叫蝙蝠侠。

我刚开始看电影蜘蛛侠的时候,感觉很突兀,总觉得带了太多含义在里面了。

除了高赞答案的详细考据外,我觉得还有一个现代汉语(口语)习惯的考虑。


两个字的一般叫 X 人

superman 超人

Ant-Man 蚁人

Aquaman 海王(早期它被翻译成「水行侠」,后来国内统一成「海王」)


三个字的一般就叫 XX 侠 了

Iron Man 钢铁侠

Batman 蝙蝠侠

Spider-Man 蜘蛛侠


漫威中文翻译里还有一个汉语习惯导致的特例,就是 黄蜂女 或 猫女。

它不叫 猫人 或 黄蜂侠 ,而是要强调「女」的身份属性。


另外,钢铁侠蝙蝠侠蜘蛛侠什么的,也都有一个特点,都是大隐隐于市的那种超能人士。其实严格说来,蜘蛛侠有点超能力但本质上还是个高中生,而钢铁侠和蝙蝠侠除了有「钞能力」外,其他基本和普通人是一样的。他们的大部分日常生活都要用另一个真实身份来掩盖超级英雄身份,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得超越法律局限的权力,去维护更大层面意义上的「正义」。美国文化里这个叫「义警」,咱们这就叫「侠客」了。虽然美国文化里的这个 justice 和中文语境里那个行侠仗义的「义」不是一回事儿,但对于中国看美漫的用户来说,把他们翻译成「 XX 侠」是比较符合流行文化用户的审美趣味的。

「超人」就相对比较特殊一些。作为最早一批超级英雄,它恨不得是耶稣重生,自带神性光环,「侠」字实在装不下他。但他又不是神,所以「超人」这个翻译应该是从语义上来理解,不能拆分成「超+人」。superman不是「超级人类」,它就是「超人」,超越人类但又不是神的存在。

给大家个有历史的回答。

我第一次接触batman,还没上学,那时候还在小平房里看老舅的录像带,预计应该是1989年前后的事。

那时候就叫“蝙蝠侠”。

大概在我二三年级的时候,电视播动画片,spiderman,就是叫“蜘蛛人”。

天津话自带儿化音——蜘蛛人儿。

有“果仁儿”那味了。


现在长大了,去考虑“人”“侠”“王”这类的翻译,是要考虑本国的语言文化的。

比如钢铁侠,iron man,直译就是“铁人”,台湾还是香港的,就这么翻译。

但是对于大陆,最起码我这80后,听到“铁人”这个词,想到的还是王进喜同志。

所以“铁人”的翻译,绝对不适合用来娱乐。

叫“钢铁人”,显不出厉害来,最起码加了儿化音,“钢铁”和“人儿”组一块,就特别违和。

“蜘蛛”毕竟小,叫“人儿”就没嘛问题。同理还有“蚁人”。

其他小东西,叫“人”就会天然合理,比如“苍蝇人”,“鼠人”“狗头人”。

“牛头人”除外,这是个文化符号。

如果真是牛头人,叫“野牛侠”就会好很多。

“侠”这个词,默认和做好事关联,而做好事需要硬实力,所以“侠”之前跟一些硬核的词会更好。

所以“钢铁侠”就是比“铁侠”要合适,因为钢比铁硬!


突然想到一个老IP,darkman,FC有游戏,也有电影,叫“变形黑侠”,这时候叫“黑人”“黑暗人”,就特别不是中国话。


同样,超人叫做“超级侠”也不是人话,尽管特符合“硬核词+侠”的合理组合。


于是问题里的这类翻译,整体是按照语言习惯和角色气质来确定的。

将大部分超级英雄译为“侠”,是源自于香港的译法。将Superman翻译成“超人”,可能是70年代末源自台湾的译法。

事实上,“superman”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被引进国内,译名也五花八门,但是都不叫“超人”。

比如说1948年,美国上映了第一部真人版《超人》电影,这部在1949年于香港上映时,“Superman”被翻译成了《无敌飞天侠》:

1950年,这部电影也在台湾上映,当时“Superman”在台湾的译名则是《火星原子人》:

标题旁的介绍为:

“火星危期到了,科学子弟逃难來地球。原子人超人的行动,场场紧张、幕幕惊险。”

虽然台译版本中出现了“超人”二字,但这里却是作为形容词而不是名词。

这个翻译版本除了将超人的家乡氪星误作火星外,“超人”也被翻译成“原子人”——

这种称呼就很有时代感,因为美军在二战时向日本丢了两颗原子弹,所以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种事物都要蹭个“原子”的热度,比如“原子笔”(圆珠笔)。超人被叫做“原子人”,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因为1943年,“蝙蝠侠”就出了一个痛殴日本特工的电影,所以1948年时《蝙蝠侠》便在大陆上映过。

当时将“Batman”翻译成了“蝙蝠人”或“蝙蝠怪人”,被广告直接吹成了《新封神榜》,罗宾被叫做“赛时迁”……

这里就已经出现了“蝙蝠侠”一词,但是没当作主角的译名

随着国军败退,“蝙蝠人”和“蝙蝠怪人”的叫法也被带到台湾。

直到1966年版《蝙蝠侠》在台湾上映,“Batman”才有了个新译名——“飞天侠”。

超人在香港是“飞天侠”,蝙蝠侠在台湾是“飞天侠”……

怪不得日后电影里他俩总打起来。

广告台词一如既往的胡说八道(

1975年重新上映时,这部电影改名叫《超人大战魔鬼党》,还特意标明蝙蝠侠是“胸前有蝙蝠标志的超人”。

(超人:不要再过分点好吗???)

在1967年,香港也上映这部《蝙蝠侠》时,就已经将“Batman”翻译成了“蝙蝠侠”。

这个版本里,

罗宾被叫做“小知更”,

“猫女”被叫做“猫娘”(艹),

“小丑”被叫做“笑魔”,

“企鹅人”被叫做“海怪”(……),

“谜语人”被叫做“谜妖”。

其实从上就可以看出,香港比起台湾更偏向于将超级英雄翻译成“侠”。

这也和邓羽公、我是山人等在20世纪30年代起开创的方世玉、洪熙官为主角的“广派武侠”小说,以及50年代起梁羽生、金庸等开创的“新派武侠”小说在香港生根发芽,“武侠文化”长久不衰有关。

由于发展较早,香港较早地普及了电视,且是英国殖民地的缘故,引入英美作品也相对容易。加上香港各大电视台也没太多成本制作动画,所以往往是从美国、日本购买一些动画,加上粤语配音播放给小朋友看。这也使得各种各样的美国超级英雄、日本动画角色一般都先有港译版本。

1975年,香港科幻作家杜渐在《当代世界文谈》一书中,针对这些外国远道而来的“侠”和“超人”们,毫不客气地如此批评道:

香港的幾個電視台都利用觀衆最多的所謂「黃金時間」——晚飯前後的工餘時間,播送大批「超人」片集,算起來有「萬能勇士」、「幪面超人」、「鐵甲萬能俠」、「電光科學人」、「蝙蝠俠」……等等。
這些「超人」片集,根本不是什麼科學幻想的作品,而是如假包換的神怪故事,它們吸引了不少兒童觀衆,使他們放下功課,耽迷於看「超人」片集中,影響是相當不好的。
最老牌的「超人」,是美國的「萬能俠」( Superman ),那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炮製出來的,當時一個不知名的「作家」,寫了一本「超人歷險記」( The Adventure of Superman ) ,本來是一部神怪故事書,立即被美軍當局看中,將它印成小册子,大量分發到美軍各軍種,每個士兵人手一册,作爲軍隊規定的必讀讀物……
隨着連環圖的流行,荷里活就大拍「超人」電影,於是「原子飛天俠」一類就應運而生。
近日的電視片集,也就是這種宣傳的繼續。甚至把所有超人,什麼萬能俠、蝙蝠俠、潛水俠、神奇女俠、神箭俠,甚至神犬,都聚齊在「正義廳」中,聽從一個美國軍官的指事,這就是所謂「對不義與罪惡進行鬥爭」,眞是荒謬絕倫。

综上可知,“超人”在当时的香港仍旧被作为“超级英雄”的统称,而不是“Superman”的专属译名,“Superman”在70年代的香港被叫做“万能侠”,而且还出过漫画。

杜渐提到的“正义联盟超级英雄”聚齐在“正义厅”的动画,其实是1973年起美国广播公司拍摄的《Super Friends》,当时无线台引进并且出了粤语版本,只不过粤语版没保留下来。

金色头发的传统版本“潜水侠”,和90年代出现的如今的海王形象大不一样

在这个翻译版本里,“海王”被译成了“潜水侠”[1]、“绿箭侠”被译成了“神箭侠”[2]、“神犬”是为了照顾小朋友,动画里的原创角色——“神奇女侠”则已经和现在一样的译名了。

这也能反映出一个趋势,即香港先引进或者盗版“超级英雄”,普遍翻译成“XX侠”,然后台湾再引进或者盗版香港的版本,使得“XX侠”逐渐也在台湾流行起来(不过现在台湾还常常使用“XX人”的民间叫法)。

大陆在改革开放后引进或者盗版的时候,便宜起见,就直接使用了港台译名,所以导致了“XX侠”这种译法的盛行。

至于为什么“Superman”一开始不被翻译成“超人”,而后来却成了主流,我觉得可能和尼采的“超人哲学”的一度流行有关系。

误(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时期,尼采的哲学在中国盛行一时,在当时的启蒙文学家中,不管是否真正阅读过尼采,是否真正喜欢过尼采,说几句尼采的名言,阐述某种尼采的思想,几乎是整整一代人的时尚。

因此尼采的主要理论“超人说”(Übermensch),也自然在民国知识分子圈子中非常盛行。

比如鲁迅先生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经表示自己要做“超人”,他的弟弟周作人也说过:

“从文艺上说来,最好的事是平民的贵族化——凡人的超人化,因为凡人如不想化为超人,便要化为末人了。”

而尼采的“超人”早在1903年,便被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翻译成了“Superman”而为英美人士所熟知,因此作为英语词汇出现在民国时期的字典里,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1937年《现代知识大辞典》
出自1949年陶萍天《新名词词典》

连民国的知识分子人均都会嘟囔几句“尼采的超人”时,“Superman”的“超级英雄”的形象才于1938年出现于美国的杂志之上。

这也使得经过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亦或者他们的学生们,在翻译“Superman”的时候,有意识地避开“超人”这个已有的哲学概念,选择使用“火星原子人”、“无敌飞天侠”这种八杆子打不到的译名。

——不过,把“Superman”省事翻译成“超人”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

到了70年代后,随着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和再影响的老一代文人的远去,尼采的“超人说”和美国的超级英雄一比,早就不是那么家喻户晓。但字典里“Superman,超人”的解释却仍旧存在,各种各样的“超人”,也都没有这个直接叫做“Superman”的妇孺皆知的超级英雄更具代表性。

于是,在70年代后期,台湾引进克里斯托弗·里夫版《超人》的时候,就直接选择了《超人》这个最为直接译名,大概从那时起,“超人”这个来源自字典、深入人心的译名异军突起,成为“Superman”最常见的译名。



1.咕魯叔電癮史:

原來他們都演過超人?!影史歷任紅內褲盤點- CATCHPLAY+ 編看編談

2.聯合報 蘇詠智:

https://stars.udn.com/star/story/10090/2521275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 【原】立春到了,这样祈福开运,意义重大!
  • 新年发财文案
  • 错过就要再等十年,今日多地可看「日环食」(附观测全攻略)
  • qq飞车配件100个低价
  • 2021新年跨年文案有哪些?
  • 国内外有哪些好看的知名时装杂志?
  • 如何重新定义千元机 魅族魅蓝note首测
  • 夜晚在高速上开车,到底要不要开远光灯?
推荐内容
  • 如何更新iOS14?
  • 两位家电业大佬都爱这车,如今一位入狱,一位成中国十大富豪之一
  • 刀郎与“殿堂级”刘欢同唱一首歌,歌唱家就是歌唱家,差距有多大
  • 毛晓曼造句
  • 2015年属羊农历十月二十七出生命运好吗,2015年属羊农历10月27日是什么命
  • 梅花易数试测11月29日世界杯四场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