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如何评价TVB的电视剧《天与地》?!

如何评价TVB的电视剧《天与地》?

时间:2024-05-08 14:50:29 来源:不龟手药网 作者:焦点 阅读:988次

如何评价TVB的电视剧《天与地》?

”如果命运能选择,何评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视剧每步冇用困惑“——《年少无知》

这是一部如果把剧情压缩成电影,就几乎完美的天地港剧。

此电视剧是何评我香港十几年(按照我的TVB年龄)看过的最有内涵、最具深度的视剧电视剧。(但不是天地最好看)

无奈,电视剧的何评受众群体应大多是家庭主妇(香港名之为“师奶”)和部分中小学生(大学生都开始上网看了)。(无数据推断)。视剧

这一电视主要群体是天地对政治最为不关心、对人性也无其余群体如政客、何评学者、视剧大学生等有兴趣。天地

这注定了这电视剧必然得到了极低的何评收视率。

而相反地,视剧你会发现在网上则极具好评,天地因为网上的观众聚集了这个社会最大的“先进”(意识相对前卫、看到的东西不仅限于油盐酱醋)的群体,或许尤为大学生和80后白领尤甚。他们(80后)或刚好经历过“理想”与“被命运”煎熬或(90后大学生)正在承受”city is dying”的理想与现实的压力,所以最为有共鸣。

这也是第二部令我由于激动(而不是感动或煽情)而流泪的电视剧。第一部是《蜗居》。

而另外地,在看的过程,会觉得中途有明显的冗余剧情使得情节的推动略微“阻塞”又或者有剧情已经发展得十分高昂但是一直突破不了而悬挂的感觉。如鼓佬的婚外情、N个与YAN的过去式情感,Yan过多的回忆家明等。(一年多前看的,所以不太记得太多)。

如果剧情去除而压缩成一部长电影或者几部曲的电影。轰动程度应该不亚于当年的《无间道》。

因为电影选择的受众群体会更加符合《天与地》传达的“时代精神”。

The city is dying you know?

看完大结局之后,你或许会默默地含泪回答“Yes”!但心有不甘。

刚看完,太好了这部剧,最后两集十颗星都不够打!

一:青春

中文名叫天与地,英文名叫When heaven burn.

当天堂燃烧。

意指青春幻灭。

五人一起组乐队,虽然四人血气方刚,性格各异,摩擦不断,但依旧相互扶持,为音乐,为理想,为了乐队能有出头之日。同时四人也都爱慕着开朗美好的阿yan。


然而一切美好都在天山吃人事件中,消失殆尽。

美好的青春在种种现实压力面前幻灭,是大部分青春片的主题,而天与地把这个主题推到了极致,把现实压力置换成人性的黑暗面。此中探讨的话题已经跟一般的青春片不在一个水平上了。


二:改变

每个人都是会变的,生活中获得的经验知识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而每个人的性格,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然而也不是绝对无法改变的,只是还没有遇到能让其改变的事情。

天与地探讨的就是这种改变的可能性。

而天山吃人事件便给这种改变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黑仔本来心怀理想和对音乐的热爱,然而吃人一事之后,却丧失对人性的信心:连最好的朋友都可以吃,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真正的情义可言,都是假的。

而后便通过自己的计谋,谎话连篇,玩弄Emma,谋取钱财,费尽心机,

最后却落得人财两空。

一无所有的他才重拾心爱的吉他。

鼓佬自年轻时就在善于恶的两种价值观间摇摆不定,是选择自己膨胀的欲望还是心底的良知,后来他选择了后者,将偷来的三千元给了路边的老婆婆。

在吃人事件后,他的良知受到极大的谴责,通过吃斋,不计代价地帮助工友来弥补自己的罪孽,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

在参选议员的时候,他再一次面对自己的欲望:渴望获得成就。

想要打败对手获得支持,居然不能靠宣扬自己的政纲,而得靠各种八卦花边新闻来博眼球。

于是他开始往自己的欲望一边倾斜,从骗Ronnie说家明是自己走下山才失踪的开始,他开始尝到了说谎的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政治投机,然而依旧斗不过对手。

而后他投身商界,不择手段,越陷越深,

最终也是人财两空。

最后在泉叔的劝说下,才归守心中的良知。



三人在纷纷扰扰之后,都回归了单纯美好的音乐,重组乐队。可见编剧在阅尽残酷现实之后,依旧对人性充满信心。



三:音乐

片中的另一个主题,则是音乐,对摇滚精神的宣扬。

如Dr.dylan所阐述的摇滚精神:独立,抗拒建制,自由,爱,勇往直前。

阿yan便是摇滚精神的化身,编剧心中理想女性的集合体。

阿yan在片中是个文艺摇滚女青年,短发,烟熏妆,皮夹克,大耳环,这个装扮从没变过。

她在自己的电台节目中讲长段的独白,包含着她自己的思考感悟。如同她对家明从未断绝的爱一般,她对音乐也一直保有着对最初的热爱。

她在知道吃人事件后,也曾对人性失去信心,对周围的人都没了信任。连理想化的电台节目也变成对名人富豪的访谈。没了对他人的信任,她筹办的音乐节也处处碰壁。

后来同名的叶梓恩要杀前夫,她劝她放下过去,劝人亦是劝己。

与过去和解之后,阿yan成功让三个男人重回音乐的乐土,同时音乐节也死而复生,燃得不行。

虽然有些理想化,但就是这样的理想化表达,才让人感动,让人期盼着自己的城市还未死亡。



香港一直都时有游行活动,仍然有这样的电视剧提醒着人们要反抗建制,拒绝同化。

而内地说到游行却只能想到打砸日货,

大陆不止没有如771和周旭明这样有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电视人,创造出这样深刻的作品,来警醒人们。

我们的广电总局还把天与地给禁了不给我们看。

我也只能呵呵了。

这是tvb难得的一部带脑子写剧本的片子,出色的探讨了道德、人性、自由及环境对人性与自由的绑架、扭曲甚至糟践。当然,片子仍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对Justice的看法仍然流于肤浅,对所谓天理循环的执着等等。

在我看来,雪山食人事件是一个引子,或者说一个影子,三人在雪山的遭遇之于三人在之后十余年社会的遭遇,正如《红楼梦》中甄士隐的遭遇之于贾府的遭遇一样,是一种类比和隐喻。

雪山食人事件象征着环境对人性的诱导作用。一个人不会天性爱好和平,也不会天性爱好战争,他既拥有和平者的基因,也拥有杀戮者的基因,至于基因是表达还是隐藏,需要看怎样的环境进行怎样的诱导。这三个人从小到大受到了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又与家明具有深厚的友情,但即使如此,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为了生存,被诱发出最本能的动物的本性:你死,好过我死。

当他们回归人类社会之后,真正的食人事件才真正开始。这个变得平庸、肤浅、单调的社会,披着道德、正义、博爱的外衣,道貌岸然、冠冕堂皇的剥夺、啃食着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与关爱之心:一方面,人们是多数与道德的奴隶,失去自我意志,失去固守的价值与梦想,失去个性与言论自由的权力,被所谓的社会责任压迫得喘不过气;另一方面,人们唯一残存的自我意志演变成对金钱和权力无止境的贪婪欲望,每个人不择手段的背叛、抛弃、啃食他人,心里却想着:我是被逼的,宁为刀俎,不为鱼肉——同样是“你死,好过我死”。

剧中三人,相当于是经历了雪山事件后,那种宁为刀俎不为鱼肉的基因被诱导并表达出来,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而已,然后带入到他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这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没有经历过食人事件的人,那么多人,居然过着同样被扭曲的人格和价值观。他们的食人基因,他们的愚昧、平庸和可怕,又是被谁诱导出来的?

1 道德

作为一个坚定的绝对道德主义者,在之前看Justice里的理查德帕克事件和少年pi时,我都坚定地坚持着“murder is murder“,和”一个人的生命与多个人的生命是无法比较“这两条原则。因此,我并不理解英国女王的特赦——虽然在法律上,我也赞同not guilty,但在道德上,以同类为食是否真的可以原谅呢?

我突然发现,过分坚持着”不可原谅“的我,也许只是在以上帝视角俯视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说,这种情况发生在理智的驱使下,这当然还是谋杀,尤其是片中的受害者还是他们的好朋友,多年的兄弟;但是,我一直在思考,在一个人饿了十几天的情况下,驱使他这种行为的到底是理智的算计,还是求生的本能呢?灾荒的时候,人也会”易子而食“,北极熊因冰川融化找不到食物时,也会吃掉幼子。这种时候,他们很有可能已经成为只被本能驱使的动物(不是贬义词),做了一件在道德和理智上其实都连自己也无法原谅自己的事情。而我们这些局外人,吃饱喝足,以上帝视角看着他们,不知道那种濒临死亡的饥饿和寒冷是怎样一种处境,我们难以想象,在那种时候本能的力量有多么强大,我们也渐渐困惑,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控制本能就等于不道德甚至犯罪。

Camus在他的著作《局外人》里就写到过人的生理本能对行为和心理的影响:男主在参加母亲葬礼那天由于天气太热没有哭,也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悲伤,反而表现出不耐烦和困乏。这种行为让人觉得困惑和不当,以致在之后的误杀案中让陪审团相信男主是一个冷血无情的谋杀犯。然而,男主只不过是一个很真实、真实到完全忠于自我生理情况的人,他对母亲的爱他知我知Camus知,只是世人已经习惯被形式束缚,已经习惯做给别人看,已经习惯每件事都争取得到别人的满意与认同,习惯将每一个生活场景当成一次现场直播。但是,这种形式能否就能代表或影响其内心真实的想法呢?在父母葬礼上哭得死去活来,生前却从未尽孝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在心里一直爱着母亲只是未曾执着于在一场不知道做给谁看的仪式上”失职“的人,就被如此武断地被定义成冷血无情呢?为什么在我们总是刻意表现成死去的人才最重要,可是我们明明知道、也明明在这么做——活着的人才最重要——然而我们就是不肯承认,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不道德——显然,我们已经被他人的道德给绑架了。

正如萨特所言,他人即地狱。

2 爱与自私

回到这个片子,也是一样。我们无法断定当时另外三个人的生理及心理状况,我们无法探知也无法证明,他们当时到底是作为文明世界、拥有理智的人,还是作为在严酷自然环境下靠着本能求生的普遍意义上的生物。然而,murder只能是针对前者而言的。所以,剩下的问题是,你到底相信哪个?你是相信他们是前者的情况,还是相信他们是后者的情况呢?

这是片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然而,如果你选择了后者,你就选择了God和爱。

很明显Hazel选择了God,她没办法不把他们当朋友。有人说,他们三个其实都对Hazel有意思,杀掉家明难以说成是有意或者无意之举,确实不无道理;但反过来想,他们对Hazel的感情是真的,但对家明的感情也并不是假的,对rock and roll的感情更不是假的。如果是假的,他们就不会在散伙之前答应家明一起去天山,而这件事Hazel是没有参与的,所以他们的的确确是为了彼此的情谊、为了共同的梦想才去天山的。

当然,我也会猜想,如果把家明换成Hazel,他们还下得了手吗?毕竟人就算被环境逼迫,沦为动物,也曾经是有感情有理智的人,如果不是他们心里对家明的小疙瘩,如果他们对家明的爱更多一些,多到和对Hazel的一样,他们会下得了手吗?

也许你的答案是不会。但我认为答案没有这么简单。拿以朗来说,他应该是这三个人里最喜欢Hazel的,喜欢了二十几年,一直默默的关注她,还因为她没法再爱上其他任何一个女人。但即使如此,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真的对她好吗?Hazel是这么说的:我之所以选择家明,是因为他比你更疼我。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以朗真的那么爱Hazel,为什么在一起的时候不好好爱,不在一起的时候作成这样呢?

人首先是自私的,然后才能谈对他人的爱。要挣脱樊笼,首先必须勇敢地面对真实的人性和真实的自我。”我爱你“这三个字的出发点是”我“而不是“爱”,每个人对其他人的爱都建立在围护好一个稳定和完整的自我之上。

我不怀疑以朗对Hazel的感情,但是我一直都相信所以每个人分给别人的爱的多少、方式因人而异,尤其在自顾不暇的时候,就没有完美的“爱”。也许是以朗爱Hazel的方式不是她想要的,也许是以朗本来就不够爱Hazel,不论如何,这都说明了一件事,以朗最爱的是自己。

3 自主与依附

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错误的或是对以朗冷嘲热讽说“you deserve it”。自私是独立自主的根本。片中一直强调摇滚的”独立自主“和”抗争“精神,但流于表面而且并没有点透。这一点,还是得搬出伟大的Camus君才能说清楚,他的《局外人》透彻地说明了什么是自我,《西西弗斯神话》和《鼠疫》则揭示了什么是抗争。托克维尔也一直非常强调”自主“,只不过他将其放在政治权力中说明罢了。只要不妨碍他人的利益,为什么不能尊重自己的真实想法,为什么不能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一个人本来就应该在不妨害他人的基本权益的前提下,尊重自己,保护自己的与众不同,抵抗社会的同化,并且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这是自由的根本,也是有智慧的活法。

而我们每个人却都害怕失去他人的赞同,失去建制的保护。因为在一个全球工业化时代,我们依赖着其他每一个人,所以自然而然倾向于争取多数人的同意。但是既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依赖其他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在互相牵绊,那么其实我们彼此仍然是平等的,只要有互相依赖的需求,只要有利用和被利用的价值,我们为什么要害怕,又为什么一定要争取大多数人的同意?

避无可避的依赖是幸福,可以避免的依赖却是地狱。什么事情都有代价,依靠他人也是一样。依赖的代价从来只有一个,就是被控制、被奴役,不论你依赖的是什么。你以为你通过依赖,能够坐享其成,能够事半功倍,不过是假象,不靠自己的双手获得的东西,你得到的越多,就失去的越多,每一次依赖都是一个交易,你得到了眼前的利益,却要拿更重要的东西去交换,当你变成一个锦衣玉食的傀儡时,你越得意,其实就越可悲。

然而这就是人性。就像Matrix(黑客帝国)里表现的,做一个独立自主自由的个体往往是艰难的、苦涩的,愚昧和依赖反而是安逸的、甜蜜的。有人宁愿做电池,也不愿意真实的做自己,但不只一个人,我想很多人都会做这个选择,因为他们看不到自由能带来的幸福,这种幸福最彻底,却也最遥远。而人,总是短视的。

4 尊重

人性的另一个复杂的地方是对一个人,你可以既有爱,又有恨,有不满甚至有嫉妒,但你确实还是爱着她/他;你可以对一个人很好,却可以对另一个人无所不用其极。人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以朗对Hazel爱护有加,对Jessica和Emma就可以一次又一次无耻地出卖和欺骗;Hazel对他们三个,即使有不共戴天之仇也可以原谅,还是把他们当朋友,还是百般维护,但是对她的前夫,也是欺骗、背叛和一次又一次的玩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是没办法爱世人,就是没办法推己及人,就是没办法把尊重和普世的爱给身边的每个人,他们最爱的是自己,伤害得最深的却也是自己。为啥AI总是说愚蠢的地球人,我想他们确实是深有体会。

尊重,互相尊重才是解决之道。给别人自由,也给自己自由。

Hazel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和谐不是一百人说一样的话,而是一百人说一百句不同的话,同时却彼此尊重。看这部片的时候,我在她说完这句话之前就说出了尊重这两个字。个体本身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它本身也是最奇妙的东西,不论是长远地爱自己,还是长远的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最终我们都必须落到每一个个体本身。我们太过欠缺这样一种百家争鸣而又互相尊重的环境。当然,这不是哪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都面对的问题。就像《Fight Club.》,就像《飞越疯人院》,就像《Detachment》这些经典电影所说的一样,在这样一个平庸的时代,大家都在似是而非的迷失,自然而然地被绑架,清醒的人太少,想清醒的人更少。然而,我想说的是,这种平庸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民主社会,权力平均,没有哪个个人再拥有开天辟地的力量——然而,不被特权绑架,就注定要被多数绑架,前者的绑架是明显的,后者却是无声无息的,需要每个人不断的警惕和反省。习惯是自由最大的敌人。

总之,自私才是人前进的动力,与其矢口否认,不如接受面对。人只有为自己做事,才是全心全意、尽心尽力的,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智。社会要做的只是建立一个机制,让每个人在尊重他人自私的权利的前提下,做一个自私的人。不必有过多的道德教条,也不必假惺惺的说什么助人为乐,当所有人都明白怎样尊重别人的私心,互不干扰,奋发前进的时候,这个社会自然得到强大的生命力。当我们不被权贵糟蹋,就必然面临着时代的糟蹋,怎样从看似合理实则已经成为束缚人性的时代道德与时代精神中挣脱出来,是民主时代每个公民最重要的课题。

年少多好 顽劣多好

不甘安於封建制度里迷信上街真理会达到

旗帜高举 群众声讨

不惜牺牲一切去上诉权贵的想法太俗套

只可惜生活是一堆挫折 只可惜生命是必须妥协

年少多好 贫困多好

一蚊积蓄足以快乐到廉价结他抒发我暴躁

财富得到 年岁不保

捐输不必讲究有回报人世间总会有异数

只可惜生活是一声发泄 只可惜生命是一声抱歉 怕追讨

如果命运能选择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更潇洒

如果活着能坦白 旧日所相信价值不必接受时代的糟蹋

年少多好 朋友多好

一番争执不会有被告游戏竞争不会记入脑

年岁增长 无法修补

青春的诗总会老 时间多恐怖

如果命运能选择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无用困惑

如果活着能坦白旧日所相信价值今天发现还未老

如果命运能演习现实中不致接纳一生每步残酷抉择

留守过去的想法我会否好像这样生於世上无目的鞭挞

很多人也许是被《天与地》的禁播所吸引?

也有可能是被吃人的直白镜头,或是“聚众”的政治影射吸引?

其实可以说,2011年的《天与地》,无论在剧情、音乐、画面、人物设定、立意、甚至与时代的融合度,2011年之后的重头港剧都是无法比拟的。同为万千星辉颁奖典礼最佳剧集的《使徒行者》,在上述几项中都较难与《天与地》相提并论。

如果说《天与地》是港剧最后的辉煌,可能有些偏颇了,但如果说《天与地》的剧情回味频率,可以和九十年代的许多港剧相较,我想大部分港剧剧迷应该不会有太大意见。

下列评论有剧透,多图流量预警。

下列评论有剧透,多图流量预警。

下列评论有剧透,多图流量预警。


2009年,作为当年无线节目的巡礼剧集之一,《天与地》原本应该创下不俗成绩。然而在2011年正式开播时,这部从第二集开始就不停被观众投诉的电视剧,收视率继续下跌,当剧情步入全剧高潮,收视率也仅仅保持在23点,相比于《金枝欲孽》平均收视率的32点,仅就收视率一项而言,《天与地》似乎很难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2011年12月30日,仅剩一周就要迎来大结局的《天与地》突然被广播电视总局禁播,成为首部被广电总局列入禁播名单的香港剧集。之后,在2012年,《天与地》夺得万千星辉颁奖典礼最佳剧集。

或许是“禁播”有加分,首播时顶着全年收视率倒数第二名头,2013年重播时,《天与地》却在深夜创下了32万人同时观看的记录,作为一部短期内重播的剧集,这一成绩尚能令人满意。

大起大落的收视曲线,堪称屈辱的排名,突然被封杀的噱头,深夜暴涨的观看人数,“金牌编剧”戚其义监制的招牌,林保怡、陈豪、黄德斌、佘诗曼及邵美琪等“熟面孔”的加成……《天与地》的评价似乎完全走到了极端,精彩绝伦,糟糕透顶,或许正如这部电视剧剧名预示的一样:

天与地。

《天与地》的开头就很令人惊喜。

故事开始在一个清晨,佘诗曼饰演的叶梓恩全身赤裸,随意裹着被子,开始满屋寻找什么。

镜头跟随着叶梓恩的动作在屋内搜寻,在地上随意乱扔的衣物似乎昭示着一个放纵的夜晚,她在寻找什么?与混乱的场景是否有何联系?

很快,这组镜头结束时,观众知道了答案。

叶梓恩从地毯的缝隙里,找到了一枚戒指,套在了无名指上,她舒了一口气。

电脑屏幕上新建了一个文本文档,写着“That’s it.Don’t call me.”(就这样,别打电话给我。)



很多人对佘诗曼的印象还停留在那年的周芷若:在《倚天剑屠龙刀》的结尾,失去记忆的周芷若捧着兔子,笑得仿佛汉水之湄初次相遇。

当年的周芷若也似乎为佘诗曼建立了基本人设:表面看来温柔可亲人畜无害,在剧情进展中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变得凶狠恶毒,但其实仍然心地善良。《倚天剑屠龙刀》中的周芷若是如此,《金枝欲孽》中的董佳·尔淳也是如此。

出色是必然的,令人审美疲劳却也是必然的,更不必说在2009年《宫心计》中佘诗曼所饰演的刘三好,所谓“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的人设令佘诗曼原本精彩的表演都透露出了虚假。

直到离《倚天剑屠龙刀》刚好十年的《天与地》。

佘诗曼在《天与地》中所饰演的叶梓恩,短发,烟熏妆,烟不离手,酗酒,经常约炮。




清醒时是深夜电台音乐节目的主播,迷醉里烟视媚行,背着丈夫与情人交往,但实则对痴心的丈夫没有感情,对情人的迷恋更像是一种“渴望自由、拒绝妥协”的报复行为,与情人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叶梓恩从故事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而演员之前的“固定”影视人设与新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令观众好奇这种“违和感”之间的隐情。

很快,为收音独自出走,在深山中流浪的叶梓恩,通过具有时光交替魔幻感的一段剧情,透露出了巨大的信息量,为她在故事开始后的种种行为找到了依据。

叶梓恩作茧自缚困在过去,无法逃脱,也不想逃脱。将自己的生活过成了一个死结,一面沉溺于对男友家明的思念,难以对其他人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努力说服自己,在十余年前雪崩中消失的男友已经死亡,自己应当走向新的生活。叶梓恩苦力支撑自己的生命不至结束,开始迷茫麻木,尝试接受别人的感情,但对自己的情感走向无力控制。戒指对她而言代表着现实生活的“妥协感”,有这种妥协感作为伪装,她可以活得像一个正常人,在社会秩序中扮演优秀的电台主播、与丈夫相敬如宾的妻子;情人对她而言代表着本心的“抗拒感”,抗拒妥协于现实生活,抗拒社会秩序束缚她的自由。叶梓恩的人生处于现实与自我的拉扯中,也将这个死结越扯越紧。

个人非常喜欢第一集叶梓恩在海边收音时的画面。



终于,叶梓恩当着丈夫的面与情人决裂,之后又在丈夫期待她回归家庭的目光里摘下戒指,选择离婚。

她开始接受死结的存在,不再尝试解开纠缠。

但与过去回忆相关的人物却因为她的“走失”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此时,这部剧集的第一集,终于结束了。

是的,《天与地》延续了黄金时代港剧非常出色的优点——剧情节奏非常快,每一集的剧情容量都非常大。可以说废镜头很少,基本也不会注水,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年的《大时代》。

继续回到剧情。

如果按照时间线梳理《天与地》的剧情,真正令所有主要人物都发生巨变的遭遇,其实来源于一系列的“选择”。



十七岁的叶梓恩与许家明相识后,将家明介绍给了自己的三位朋友,四个人共同组成了一支乐队,叶梓恩为了乐队的前程不停奔走。许家明、宋以朗、刘俊雄、郑振轩四个人之间有过种种关于乐队、未来的矛盾,也有一些矛盾围绕“大家都喜欢叶梓恩”一事展开。家明在四人中是后来者,却与叶梓恩的关系最为亲密,其他三人有些嫉妒,也有些酸涩。

如果没有突发事件,宋以朗、刘俊雄、郑振轩三人大概会将这种复杂的情绪埋在心底,乐队可能还是会解散,五个人可能都会按照社会规则的要求走上“合理”的人生道路。但五个人的人生最多只会变得平庸而均质化,不会被全部牵扯进错综复杂的死结。

剧中的1992年,天山脚下有一场音乐节,许家明、宋以朗、刘俊雄、郑振轩前去参加,希望在乐队解散后,能够有最后一次达成摇滚理想的机会。

因突发雪灾,四人被困雪山。

而后,叶梓恩只等到宋以朗、刘俊雄、郑振轩三个人回来。

宋以朗与刘俊雄称许家明在雪灾中摔下雪山死去。叶梓恩难以接受事实,四人彼此间因为“人命”存在逐渐疏远。


【陈豪饰演的宋以朗】

郑振轩因高烧丧失了上山之后的记忆,成为精算师后去往加拿大从事金融行业,结婚生子;刘俊雄在成为一流会计师后却又辞去工作,专注社团公益活动;宋以朗作为证券经纪人,朝着黑市期指的邪路一路走到底。

事实上,在雪灾中,许家明因摔伤腿高烧不退,郑振轩亦因为饥渴难耐神智模糊,刘俊雄试图说服宋以朗杀掉家明分食充饥,在宋以朗尚在社会性与自然性中挣扎时,神智不清的郑振轩已对失去行动能力的许家明戳下第一刀。

请大家放心,我没有截吃人的图片!




【宋以朗、刘俊雄在帐篷外看到郑振轩下刀】

最大的选择其实在这里已经开始:

冷静而理智的刘俊雄在极端环境中展现出了极强的求生意志,冷酷到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对于生命的态度其实极为冷漠;

貌似玩世不恭的宋以朗实则在用社会性抵抗自己的自然性,但当有人带头时,他会是第二个接过刀的人;

郑振轩则一直逃避着自己的本能,神智不清中本能占上风,令他下刀杀了尚有气息的家明;借家明存活后,他再次逃避本能,通过自我保护机制丧失了在山上的记忆。

而在三人得救下山后,面对自己“吃人”的事实,以及叶梓恩极度的痛苦与绝望,三人再次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刘俊雄试图将自己的自然性完全抛弃,放弃高薪,刻意与妻子维持一种“彼此尊敬”的平衡,投身于工人运动事业,不求任何回报。但这种掺杂了“赎罪”的行为其实只是刘俊雄说服自己“是个好人”的方式,他努力说服自己有原则,讲道理,即便是饿死也不会犯错。但他很清楚,当年的他正是因为“饥饿”提出了“吃人”的主张,当时的强硬程度与现在的提倡工运的强硬程度完全相同,刘俊雄始终是那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不满现今规则,试图自己亲手创建新的秩序,而过程中的丑陋手段,对他而言不过是必然。他能够完美地饰演一个令所有人害怕的“好人”,也可以揭开伪善面具践行目的,甚至也可以守住内心最后一点良知尝试悔改,但命运从来不会给予这一类人机会。



【林保怡饰演的刘俊雄,假意与妻子维持一种平衡。】


郑振轩看似是无辜且值得原谅的,但他自始至终都在压抑自己的“本心”。在三人之中,他是最乐意打圆场,最乐意牵头的那一个,也是最早妥协于社会,最早成为社会合理秩序捍卫者的那一个。“吃人”是因为神智不清,忘记“吃人”是因为高烧丧失记忆,重回香港想要让旧时朋友重归于好,表面看来他总是“有苦衷”的。但他多年来一直逃避着对叶梓恩的好感,逃避着许家明的真实死因。当他终于回忆起一切,试图令自己去投案自首时,却又服软于对家庭的责任;在最激烈的矛盾中,他始终有理由“不得不这样做”,最终一切尘埃落定,他也终于又一次带着全家人回到加拿大。



【黄德斌饰演的郑振轩,在他双目近似失明时尝试相信旁人。】


宋以朗是三人中始终清醒的一个,他自“吃人”事件后接受了自己身上的动物性,索性大肆放纵着这种个性。尤其当叶梓恩因为许家明之死一蹶不振放浪形骸时,宋以朗也透过对旁人的“表白”,说明了自己行为的真实原因——他其实始终保持着与叶梓恩同样的频率:当叶梓恩认真工作时,他也可以做一个合格的证券经纪人;当叶梓恩放浪形骸私生活混乱时,他也会过得更放纵。他令自己始终处于与叶梓恩同等的标准,尽管这一切叶梓恩并不知情。正如他年少时随波逐流无处可去遇到了十七岁的叶梓恩,无论过去多久,叶梓恩始终是他的方向,是他在不知所措时唯一的规则。他可以破坏其他规则,在所有不合理的行为中如鱼得水。良知于他而言始终存在,但仅仅存在于他所在乎的人与事中。除此之外,所有一切都是他破坏社会规则的发泄品。



【宋以朗假意对妻子表白(其实是在对并不存在的叶梓恩表白),在婚礼当夜离开醉酒妻子静静陪伴叶梓恩】


在剧中,三人唯一相同的一点,正如片头曲《天与地》中所唱“尽管错,让我错到死”。当做出不同选择后,三个人有过“阴影”,明确记得当日事情经过的二人也的确“讳莫如深”,但三人自始至终都不曾后悔过自己的选择。随着剧情推进,原本肮脏的人变本加厉,原本伪善的人撕下面具,如果说当年在极端环境中丧失人性是一种过错,那么对三人而言:

尽管错,让我错到死。


《天与地》一直反复强调着“理想”这个词,与故事基调“This city is dying”(这个城市正在死亡)相反,无论故事剧情中充斥着多少压抑、暴力、丑恶、肮脏的情节,“理想”两个字始终不曾被任何人玷污。

当宋以朗骗婚,从事黑市期指获得巨额利益时,当刘俊雄成为肮脏政客,而后接过宋以朗职位以低劣手段要挟他人时,当郑振轩碍于家庭,苟且存活时,这三人都不曾将“理想”二字作为谎言的外衣。

十八年前,家明创作出一首曲子,但三人却不知应该如何填词,只好搁置;但在十八年后,几乎反目成仇的三人在醉酒互骂后,终于回到当年常排练的天台,填出了这首《年少无知》。

年少多好 顽劣多好不甘安於封建制度里迷信上街真理会达到旗帜高举 群众声讨不惜牺牲一切去上诉权贵的想法太俗套只可惜生活是一堆挫折只可惜生命是必须妥协 ……如果 命运能选择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更潇洒如果 活着能坦白旧日所相信价值不必接受时代的糟蹋 ……如果 命运能选择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无用困惑如果 活着能坦白旧日所相信价值今天发现还未老如果 命运能演习现实中不致接纳一生每步残酷抉择留守 过去的想法我会否好像这样生於世上无目的鞭挞

这首歌其实正是三人十八年来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三人在天台用油漆写下歌词】


可以说,三人对于当年到今日的一切经历,认知都是非常清晰的,因为认知清晰,所以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乃至于互相陷害,反目成仇,分道扬镳,这都是人生道路上的必然,他们必须要“自己顾自己”,再也没有其他选项了。

而在全剧结尾时,贯穿全剧的另一条线索——“摇滚”也终于引发了最大高潮。叶梓恩几经波折仍然执意要在香港办出一场“摇滚音乐节”,在官方暗令禁止,电台百般阻挠,乐队也逐渐离开的音乐节当天,宋以朗、刘俊雄、郑振轩三人仿佛十八年前参加天山音乐节一样,又一次抱着“过把瘾就死”的心态走上了舞台。摇滚是香港无数人的理想,是他们三人的理想,是叶梓恩从十七岁到三十五岁的理想,也是已经死去的家明生前最后的理想。


【在音乐节中仿佛回到十七岁的叶梓恩】


舞台上的三人似乎与年少的自己同台演唱,以那首名为《年少无知》的歌曲唱出了整部剧情跨越十八年的曲折离奇,在表演时他们能够“Keep on rock & roll”(继续摇滚),就像十八年前一样保持“理想”的绝对纯粹。而在下台后,他们依然要回到“各顾各”的生活里,成为年少时他们自己口中“不知所谓”的中年人。在似乎回到十七岁的叶梓恩一句“他们没有少人,和原来一样”的回答中,现实与幻想交织,在故事中纠缠了十八年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当年“年少无知”的自己,问题与答案都在共同演唱的歌词里写得清清楚楚,连带家明似乎也还活在这个舞台上。


【十八年前与十八年后的郑振轩】


【十八年前与十八年后的刘俊雄】


【十八年前与十八年后的宋以朗】

【在众人想象中出现的许家明】

《天与地》对理想的诠释看起来是非常“理想主义”的,但其实却带着比诠释其他任何词语时都更为实际的注释。早在十八年前,剧情借家明之口说出解散乐队,每个人最终都要抛下音乐去“成长为一个大人”时,理想就慢慢由骨到肉,成了一个不再玄幻的名词。



十八年前的四个人已经明白,理想不是用来谋生的手段,也很难甚至肯定无法作为一生的事业。理想只是在力所能及的时候竭尽全力燃烧自己,让自己在回想每一个分岔路口时都不曾后悔。理想不是束缚个体走向未来的工具,也不是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借口,而是被供养在内心深处永不熄灭的灯火。



十七岁的叶梓恩无法接受这一切,也在家明死去、理想现实、抗争妥协之间纠结了整整十八年。她后悔与家明在新疆之行前的争吵,无法接受家明死去的事实,不得不接受家明死去的真正原因,无法找到与家人和谐相处的契机,始终处于与家明初次见面时“没有家”的状态里。十八年后的叶梓恩终于明白了自己当年的幼稚,她只能在幻像中拼命让十七岁的自己不要和家明赌气,回过头,当年的家明曾经答应她,“你回来我就不去天山”。




但叶梓恩其实也明白,幻像始终是幻像。就如在《爱乐之城》片末有不同选择时的剧情闪回一样,《天与地》中也有类似的段落:四人天山之行取消,乐队虽然仍然解散,但刘俊雄与妻子成婚生子,宋以朗双手清白,郑振轩仍然弹着贝斯,叶梓恩与家明在贫穷生活里仍然能够携手前行……五个人还会在回想起“理想”二字时跑回曾经排练的天台,在“好久不见”的热情拥抱中重拾乐器。所有牵扯进这个故事的配角都会有另一种生活,或许不会和他们五个中的任何一人发生纠葛。









音乐节的疯狂燃烧之后,叶梓恩坦言,虽然三人都是她的好朋友,但她选择再也不出现在三人面前。独自一人流浪至天山的叶梓恩,在风雪中静静拿着收音设备,或许在等待奇迹,或许在等待死神。



正如剧集开始时叶梓恩一人流浪收音,到了故事结尾时,她仍然一个人流浪,一个人收音。


十八这个数字,在佛教概念中有很深的含义。

十八年前的刘俊雄在天山提议杀死家明充饥,从正常人逐步走向野兽,而十八年后的刘俊雄为妻子买好戒指,想要重新从野兽走回正常人时,他为了救一个名为家明的小孩丧生。



十八年前的郑振轩丧失上山之后的记忆,过上了没有心理负担的舒适生活,娶妻生下一女一子,十八年后的郑振轩回忆起当年的行为,因为遗传双目失明,更牵扯进经济官司,或许永远无法在金融行业立足,生活再也无法消弭裂缝。

十八年前的宋以朗没能守住人性,十八年后,表面看来总能机缘巧合逃脱法律制裁,但实则却迎来对他而言最大的报应——叶梓恩道别离去,下落不明。十八年前跟着叶梓恩找到方向的宋以朗,永远失去了方向。



港剧中天道轮回、报应不爽的剧情并不罕见,然而能做到水到渠成,并令人心有戚戚焉的剧本却不算多见。至此,这部可谓“没有一人无辜”的剧集为何被观众投诉,又为何拥有两极分化的评价,为何成绩飘忽不定,似乎都有了一定解释。

那么《天与地》被禁播的原因,似乎也早已跟着剧情台词,呼之欲出了。

2014年,由黄伟文填词,伍乐城谱曲,谢安琪演唱的《家明》引起了许多猜想,歌词中那个“出发找最爱,今天也未回来”的家明似乎是万千追逐理想的热血青年中的一个,也似乎代表了“国家的明天”。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家明”这个名字太过普通,在香港随处可见,也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下的默契,在《天与地》中为了理想远赴天山,而后被“求生”的“朋友”下手杀害分食的年轻人,也叫做家明。

这些朋友在杀害并分食“家明”后,依靠“家明”所带来的力量回到了现实生活,按照各自的方式积极谋生,发展事业,基本放弃了当时共同追逐的“理想”,而在现实的洪流中不停妥协,不停做出与当年类似,甚至更为残酷的选择。

剧中,传媒行业的领头人始终在阻止音乐节的举办。



发起者也一度放弃举办。



最终音乐节能成功举办,是因为有无数群众,不顾官方通知,无视禁止聚集的命令,成群结伴来到了舞台前。



音乐节的发起人因为上述原因,开始顺势做现场报道。



之后,音乐节的发起人更借“音乐节”讲述了一系列观念。



在剧中,除了因不知消息取消、临时凑热闹的观众外,更多的是因为“不甘心”而来。



之后,发起人更呼吁警方、周边市民、所有传媒,不要因为众人聚集而感到恐慌,因为发起人认为,今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在追求、支持独立音乐,并代表着独立自主的做人方式。



最终,在群众的热情支持下,音乐节重新举办,气氛极为热烈,连代表官方势力的警察群体也沉浸其中,媒体的领头人也并不能控制事态的发展。



这一明明得到了官方批文与卫生署许可的“音乐节”,在台词中突然变成了“非法进行”。、



在这个“摇滚音乐节”顺利举办之后,官方的态度没有改变。



【左下角有工作人员在以高压水枪清洗痕迹】




故事就这样走到结尾。

笔者在此处无意猜测《天与地》究竟是否含有政治寓意,也无意推断《天与地》被禁播的原因是否与当年那件众所周知的事件相关,更不想说明《天与地》在借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煽动什么。

仅仅想借剧中叶梓恩的观点,祝愿大家,也希望大家:

永远有机会,听到,并接受不同的声音。

无论经历多少年轮回。



————————

如果你想听我聊聊港剧,欢迎关注『寻隙』。

我们一起聊聊小说、动画片、电影、电视剧。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 怀旧服盗贼常用天赋大全
  • 【原】求生之路2如何多人联机-求生之路2多人联机方法
  • 绝地求生三轮车什么时候出
  • 小冰冰传奇怀旧服骷髅王灵魂石兑换码介绍
  • 腾讯副总裁栾娜:“以人为本”才是最重要的
  • 法师天赋加点详解(上篇)
  • 造梦西游3 怎么加联盟
  • LOL11.13剑姬上单怎么玩 剑姬上单玩法出装技巧攻略
推荐内容
  • 博弈论02——差的追求
  • 魔兽世界7.35戒律牧天赋加点 wow7.3.5戒律牧团本天赋加点攻略
  • 我的世界的井有什么作用
  • 光遇肯德基联动什么时候开始
  • 米聊又复活了
  • 全新魔盒更超值,三重惊喜随时降临